您好!欢迎访问郑州江宇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请登陆后台添加(banner)标题

新闻中心

| News

【继承与创新】文镇:一种提振地脉而凝铸人心的规划方法

* 来源 : 城市规划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0-03-31 * 浏览 : 480

1


 



谓 “ 文镇 
” 


中国城市有以关键要素“镇奠地脉”的规划传统,并强调以关键要素为标识,点染整体格局、凝聚城市人心。这些提振地脉而凝人心的规划方法即为“文镇”,其所形成的人文空间环境即为“文镇空间”,如各地遗存的镇山阁、镇海楼、文峰塔等,皆为常见的“文镇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规划方法,“文镇”具有重要意义。“文镇空间”虽然仅占城市一隅之地,却凝结着一方人居理想,在文化标识、灾害防御、风景营造、方位标示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构建城市格局、提升人居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 典型历史城市文镇示意

从历史实践来看,“文镇空间”作为一种提振地脉而凝铸人心的城市人文空间要素,为规划家所重视,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规划法则。其在选址上强调“揆地势以镇人心”,多踞于城市人居环境中的地形制高处、地势险要处、山水形胜处、风景凝秀处,或布局在城市的中心处、主轴线上。其在空间营建上追求与人居生活、山水地脉、历史文脉的关联汇通,注重通过对自身艺术造型的精心设计,形成特色鲜明且富有地方标志性的人文环境;同时强调对自身坐落方位、细部构造的精心推敲,将四围风物诗意地组织在其“一隅之地”的人居场景中,彰显“综一方之秀、收四远之景”的人居境界。正因如此,“文镇”这一规划方法成为了构建城市人文空间格局的点睛之笔,所形成的“文镇空间”往往是城市空间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文镇 ” 的传统规划实践

结合历史城市文献、城市图以及实地调研来看,“文镇”在中国古代各地的城市规划中皆有实践,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如江西婺源,古人结合“环邑皆山水去处,独无关锁”的特点,择水口低泄处筑丁峰塔,“以人巧之干旋补化工之未备”,创造了“山水孕结,陡然拱秀”的城市景象;湖南龙山,营城者把握境内“绝少文峰水势,虽曲折环抱有情,而出落不甚疏畅”的形势特征,于吴老峰上建“钟英塔”,立“一镇之砥柱”而“补造化之不足”;河南鹿邑,古人因循“东北倾陷”的地势,建桂香楼“以镇地脉”并“补山川之缺”,遂成一邑观瞻;山西汾西,营城者依循城周“西北高而东南下,有建瓴一泻之势,无回环键锁之关”的格局特点,择城东南隅凤泊池畔建迎恩阁,成“教醇俗美”之效;上海嘉定,“其地多塔,峰回路转之区往往立浮图以镇之”,形成特色人文空间格局;凡此等等,皆颇具启发。本期栏目从众多案例中遴选安徽当涂、陕西延安、福建永安、湖南祁阳,对“文镇”的传统规划实践做以进一步阐释。

安徽当涂,古称太平。古代营城者遍考“境内山川形胜”,见城周东、南、北“三方形胜,诸峰环拱,垣局最善”,而“惟西濒大江,水势直泄”、“人文有碍”,遂择城西五里滨河要地累土成阜,并于其上“鼎建浮屠七级以障水口”,定名金柱塔,取“金镇西垣补四隅”之意。该塔“作镇江表”,“从空崛起,岿然为畿辅立雄镇,为丘壑增崇观”,遂成境内一处重要的人文胜地。其后,古人亦于城东南二里凌家山上,寻旧迹而建凌云塔,立邑之文峰;又于城北“大江东来,淮山对峙”“松涛古音交相响”之要地,续文脉而复创黄山塔。由此形成三塔“鼎峙三垣”的特色城市格局。古人赞曰:“一郡之生齿人文于是乎赖”,“人物阜蕃,科名鼎盛,归功建塔之功不少”。

▲ 太平府当涂县城池图 [引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太平府志》]

▲ 当涂历史城市文镇空间分布示意

▲ 当涂城市实景(图片来源:秦鹏)

陕西延安,处万山峡谷之中,“三山鼎峙,二水带围”,形势颇佳。古代营城时,巧循山川形势而布文镇空间,塑造特色格局。具体而言,营城者择城东南嘉岭山“形势高峻”之地,营建岭山寺塔,以保军事安防之需,并作登高瞭望及人文标识之用;另择城西凤凰山“插云逼汉,以作一方保障”之要地,结合宋范文正公所建镇西楼之故迹,营建凤凰阁(又称文昌阁),被赞曰“揆文教者在是,旧武卫者亦在是”。塔、阁彼此秩序关联,并与山川形势相融汇,极大地提振了城市整体格局,邑人做对联赞曰“八景环山夜对凤凰楼上月,二水绕座晨望嘉岭塔边烟”。

▲ 延安府城郭图 [引自清光绪十年(1884)年《延安府志》]

▲ 延安历史城市文镇空间分布示意

福建永安,古称浮流。明景泰初年创邑之时,古人巧营南北二塔,构建了特色的文镇空间及城市格局。具体而言,南塔名曰登云塔,其地“据形胜,揽收景象,足以壮伟观”;塔建成后,“举目共见,且峙学宫东南隅,文风所系”,被赞曰“虽山川不殊,而举目有兴起之势”。北塔名曰永镇塔,其地“当三水之交,关锁镇重,为邑治屏障”;塔“九级,为广则拓开六面”,有“笔凌青汉,奇钟拔世”之势,被赞曰“一方之胜”。二塔交相辉映,共成“两塔撑天”之人文景观,为浮流古十景之一,提振和升华了城市格局。有诗赞道:“南北摩云双玉简,晨昏对日两金戈”。 

▲ 境图 [引自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永安县志》]
湖南祁阳,山水环绕、形胜极佳。古代营城时,察城之东南“潇湘二水,西来祁江,南向会焉”的格局形势,择“双流一砥,风气攸关”之要区,巧寻其中“危石突起一阜”,建文昌塔以镇气脉,并与学宫相呼应,以期文运昌盛。经年塔成,“镇潇湘下流,拔黉宫一面之峰,崚嶒秀特,势矗若冲霄云”;其后,人们又于“塔前构厅六楹”,建永昌书院,遂成祁阳八景之“书岩霁月”,增益了城市整体格局。

▲ 县城图 [引自清同治九年(1870年)《祁阳县治》]

▲ 永昌书院图 [引自清同治九年(1870年)《祁阳县治》]

总之,“文镇”作为一种提振地脉而凝铸人心的规划方法,体现出中国规划善于对潜在自然山水形势之巧与天地大美的发掘和人文点化,蕴含着中国城市通过点睛之笔妙用自然之巧,增益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升华城市艺境的规划智慧。当代城市规划建设应重视对于这一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发掘和保护每座城市历史上积淀形成的“文镇空间”遗产,并不断寻找自然山水人文格局中的特殊意象地与形态特征点,利用城市标志建筑、构筑物、雕塑的选址营建将其点化,激发城市潜在山水美学与人文意境潜能。这对于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王树声

图文  

 张琳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助理工程师 博士研究生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博士研究生                

 赵子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